新闻资讯

为用户提供高技术、高质量的产品

“绿色动脉”守护绿水青山 我国智能管道建设取得环保新突破

发布时间:

2025-11-18

在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建设和运营中,环境保护已被提升至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核心地位。近日,随着新一代智能化管道技术的规模化应用,我国长输油气管道的绿色低碳运营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,一条条贯穿东西、连接南北的能源“大动脉”,正悄然转型为守护沿线绿水青山的“绿色动脉”。

 

在广袤的国土之下,超过数万公里的油气管道如同人体的血管,持续不断地输送着工业血液。如何确保这些深埋地下的管线全程安全、可控,最大限度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,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。中国石油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,通过应用大数据、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,构建“全域感知、预判预警、高效应急”的智能管网系统,已成为管道环保工作的核心支柱。

 

智能监测:为管道装上“千里眼”与“顺风耳”

传统管道管理依赖于人工巡线和定期检测,响应存在滞后性。如今,情况已截然不同。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新一代标杆项目中,管道本体及沿线布设了数以万计的传感器。这些传感器如同敏锐的“神经末梢”,实时感知着管道的压力、流量、温度、应力变化以及周界环境的细微扰动。

“任何微小的泄漏都可能被系统捕捉。”一位在陕京管道调控中心工作了十余年的资深调度员向记者介绍,“系统能自动进行压力波分析,在几分钟内定位疑似泄漏点,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。这改变了过去依赖人工发现再处置的被动局面,将环境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。”

 

数字孪生:在虚拟世界中预演环保风险

更令人惊叹的是,这些海量数据不仅在屏幕上显示,更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了一条与物理管道完全同步的“数字孪生体”。工作人员可以在这个虚拟模型上进行模拟演练、风险推演和工况优化。

“比如,我们可以模拟某段管道在发生突发地质滑坡时的应力变化,预判其安全性;或者优化输送方案,在保证输量的前提下,选择能耗最低、设备磨损最小的运行模式,这本身就是一种节能减排。”项目技术负责人解释道。这种“先知先觉”的能力,让管道运营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御,极大地增强了对复杂自然环境与潜在风险的掌控力。

 

生态友好:建设期与运营期的全周期绿色管理

智能化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运营阶段,更贯穿于管道的全生命周期。在管道建设初期,线路规划会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,主动绕开生态红线区、水源涵养地等环境敏感区域,从源头上规避环境风险。

在施工过程中,全面推行“绿色作业带”管理。通过精细化控制作业范围、采用环保型钻井液、实施表土分层剥离和回填等一系列措施,最大限度减少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的破坏。管道投运后,生态恢复工作会立即启动,让管道沿线重现绿意。

业内专家指出,我国智能管道建设的环保实践,标志着能源基础设施的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。它证明,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对立关系,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,完全能够实现协同并进。这些深埋于地下的“绿色动脉”,不仅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,更以其智能化、低碳化的运营方式,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。